A very insightful article written by the CCTV journalist who has interviewed the rolling-out the prototype J-31 in 2012
Looking in hindsight, he seemed to have confirmed:
1) the use of the Chinese engine on the prototype J-31;
"到后面看看菊花,话说那菊花片闪着异样的蓝色光泽,喷口和尾椎以别扭姿势衔接着,我就感觉,违和感实在太强了,就算你是国菊,“小四”心里明显还是抗拒的,它心里有别人。"
2) it also had two internal weapons bays on the air intake sides;
"比如钻肚子底下去看弹仓(yes),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看下侧弹仓(you wish)"到后面看看菊花,话说那菊花片闪着异样的蓝色光泽,喷口和尾椎以别扭姿势衔接着,我就感觉,违和感实在太强了,就算你是国菊,“小四”心里明显还是抗拒的,它心里有别人。"
3) it was air superiority fighter because the designer said repeatedly it looked very similar to F-22
"一个他一直说,觉得“小四”长相上更像F22,我似乎感受到了F35遭到了嫌弃;"
http://media.weibo.cn/article?id=23...location=35&sudaref=lt.cjdby.net&retcode=6102
关于小四的记忆碎片(上)
战鹰解码记者吴杰
12.23 21:42
阅读 10万+
为一件看不到结果的事情 你能坚持50年么
关于“小四”的记忆碎片(上)
记者就有这点好,有啥热闹,都有机会去看看。
“粽子机”经闹得沸沸扬扬的那年,我奉命去拍“小四”的下线仪式。我很惊讶,因为我第一次到沈飞,不是拍“蔡国庆”,也不是拍“飞鲨”,而是拍“小四”。那时候刚来台里不久,器不大活也不好,加上保密的要求,对象单位也没有提供多少文字资料,仅凭自己在各种军坛里道听途说,就简单策划了一下,基本属于一遭遇战,现在看来,图羊图森破。
插播一下,这个算不得大家说的“官泄”,我们没有什么上峰指示,仅仅凭着自己一点工作热情,对方单位也有这样的意愿,恰好此时,真正的“官”并没管着不让干,仅此而已。
我还是喜欢叫小四
坐高铁去的沈阳,到那是下午,直接去厂房看了现场。这种震撼还是很大的,你不管听过多少黑沈飞的话,到了那里看到传说中的战机就在你面前,而且随便看随便摸,基本跟路上捡块江诗丹顿的表是一个感觉。
中型!中型!不是轻型
“小四”比我想象的小,甚至一时间有过“它是三蹦子改出来”的错觉。(我这是想形容,它看上去很轻盈),整体上很紧凑协调,是架有颜值的飞机。涂装和后来在珠海航展亮相时基本是一样的。我靠到近处仔细看了一下,感觉应该不是期待中的什么隐身涂料,有的地方并不匀,像品质一般的粉底。当然,这只是架工程样机,刚下线。
作为军迷到了传说中的“小四”面前,几个地方必看的,比如钻肚子底下去看弹仓(yes),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看下侧弹仓(you wish),到后面看看菊花,话说那菊花片闪着异样的蓝色光泽,喷口和尾椎以别扭姿势衔接着,我就感觉,违和感实在太强了,就算你是国菊,“小四”心里明显还是抗拒的,它心里有别人。
这发动机是怎么装的?
总装厂房本来也是要当做下线仪式的现场的,所以清理得很干净。基本就剩一架飞机和简单的工装了。厂房北侧应该是设计好的参观区,很多鹘鹰的大比例木质模型摆在那里。有的把机翼折叠了,机翼下面挂着长相酷似鹰击12的弹,设计人员工作时心里惦记着哪家客户,其实还是在模型上体现得很明显。
哪个小四的模型没挂反舰弹的?
接下来的任务是采访。组织采访的哥们知道我算个军迷,特意嘱咐我,别老问技术性的问题,也照顾下他们的宣传需要,问点儿重大成就啊,航空情怀啊啥的,我说没问题,我其实也没打算问啥技术问题,问多了你又不给我播(结果我还是想少了,我后来连带子都没再见过,这是另一个故事)。然后就先请厂里管生产的领导先说,这领导真的是平时憋了一肚子话,拉着我把鹘鹰的总装线说了一溜够,到今天好多东西我也一样听不懂,但知道四代机的生产工作,方法新,精度高,难度大,但因为要干这个型号,咱把家伙事儿都配备齐全了,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。虽说他说的内容我挺难用的,但那神气劲儿,让我能感受到,这是沈飞人扬眉吐气的一天。后面采了几个总装或部装的工人代表,还有女生,都很年轻,80后90前,都兴奋得很,说的比较多的话是:好久没回家看看了。
要说DSI进气和体格综合,小四应该更像F35才是,但事实上看......总师看他的时间比我多
总师肯定是要采的,当天确实没准备,但老总同志已经到现场了,根本来不及,那就聊呗。老总从来就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,对电视节目来说是个很好的采访对象,当然当时我并不知道。简单地问了下基本情况,多的真记不住了。有俩细节,一个他一直说,觉得“小四”长相上更像F22,我似乎感受到了F35遭到了嫌弃;另一个,老总说,下回要把起落架好好改改(看了2.0,恩,老总诚不欺我也)。作战半径我记不太清了,但比我想象的大,因为我潜意识里确实也因为它那俩发动机,而担心这是不是米格29的拉皮版。我忍不住问了当时军迷争议得很多的一个问题,鸭翅膀影不影响隐身,其实后来觉得这问得挺傻的,老总也说得挺谨慎,一句话,各有各的办法。“小四”在设计上对隐身还是很在意的,一个细节大家能看到,在小四的机翼上是看不到襟副翼的作动筒,机翼更加光洁顺溜,可以看出设计者的用心。最后老总说得比较多的,是这个飞机,快,研制周期短,制造周期也短,边设计边制造边迭代的模式,X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XX年走完的路。这样的话,好多地方我们都听过,但这时我的自豪感却格外明显,因为在我心里,想起了战斗民族的T50,和恒河畔的光辉。
信手拈来的领先水平,才是真正可怕的领先水平